马金兰:笑着走出山寨的金凤凰

马金兰:笑着走出山寨的金凤凰

日期:2008-12-30    来源:飞宇网   燕子

    马金兰,2008年甘肃省高考延考区文科状元,高考分数608分,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
    以前人们总喜欢说某个人是“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来形容一个人在艰难环境下脱颖而出,更显得何其珍贵。今天我们要说的马金兰,正是一个非常地道的“金凤凰”,一个乐观,大方,笑靥如花如花的女孩子,她愉悦的口吻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来自农村女孩子的成长蜕变。
    马金兰出生于甘肃省武都区石门乡萱麻村,这是个地处山沟沟里的偏远小乡村,人口不足四百,村民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瓜果。村子里只有一所学校,确切应该说是只有一间教室,是由村子寺庙里存放节日道具的屋子腾出来的。这里只有一个老师,他要负责全村十几个孩子一到三年级全部的课程,每次上课,总是这边上完课布置作业,然后转个方向给另一个年级同学上课。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类似的场景时,观众们难免会唏嘘不已,有些不可思议,更难以想象如此艰苦环境下的孩子们的未来的命运。马金兰就在这样的小学校里读到了三年级毕业。
“小时候没有出过村子,也没有比较,所以并不觉得这样的环境有多艰苦,一大群农村孩子,有很多好玩的节目”,马金兰说,“大家下课以后会聚到村子的打谷场上玩丢沙包、跳皮筋、或者一起去捉鱼,放牛。” 村里的教师工资非常少,村子特别给老师多分了一些地作为补助,每次秋收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在下课后一起去帮老师干农活,掰玉米等。
    农村的人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管教孩子的学习,但是自小,马金兰就被爸爸妈妈叮嘱,知识就是力量,人一定要读书才能长见识,一定要好好学习。马金兰在学习上非常自觉,听课认真,作业仔细,成绩一直都很不错。
    在村里小学读完三年级之后,马金兰通过乡上测试考到了乡上的小学校继续读书,与她同年级的六名学生中有两人未通过考试,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辍学在家,升学率仅有66.7%。
    到乡里上学后,马金兰在学校附近租了间小屋子自己住。那时候马金兰还是个9岁的小女孩,每天上完课后,要自觉做作业,自己做饭吃,洗衣服,收拾屋子,按时睡觉,起床。起初有哥哥们帮忙,后来熟悉了,一个人就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了,让在村子里的父母非常放心。
    萱麻村离乡上有二十多里,没有公路,每个周末,马金兰约上几个邻村的小朋友,大家背上做好的馒头,鸡蛋等干粮,走四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 在马金兰的记忆中,这段回家的山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沿路的稻田、玉米地、路边的野花、偶尔跑过的小兔,雨季过后松草下若隐若现的蘑菇、清澈的小溪,都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地,冷馒头也变得美味无比。第二天,大家又从家里带回下一星期的米面和蔬菜。
    马金兰低声叹息说,读初中的时候,村子里只有三个女孩子还在上学,其他孩子都因为成绩或是经济原因辍学了,一部分出去打工,很多直接就嫁人了。
    “妈妈总说我应该学习,所以一直省吃俭用的供我上学。在农村,人们觉得有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了,妈妈希望我能考个差不多的学校,然后找份好工作,让生活舒服一点就行了”,马金兰说,“我曾经想过,如果当初考不上高中,就去学一门手艺,然后出去打工,闯荡一番。 

    马金兰是复读生,第一年高考成绩很糟糕,她选择了复读,心目中的学校是人民大学,她很想到北京看看这个大城市。北京大学是个很美的梦,却如水中月镜中花般遥不企及,若不是因为地震延考,她绝不敢想象自己能有幸走进北大,当状元。“我会非常珍惜这份弥足珍贵的机会,好好的感受北大的气氛,好好努力,”自走进元培开始,马金兰已经做好的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前每次到一个新环境,总是跟别人有很大的差距,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赶上来。这次也一样,怨不得天、地,努力就是了,争取早日追上大家。”
    给马金兰拍照的时候,她笑得特别的灿烂,就好像要把冬日的寒冰融化掉,从小的生活历练和高考阶段地震的感慨,已经让她对生活、学习非常乐观和知足,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能坚强的面对,努力去做,这已经足够了。
    采访完马金兰之后,我对她说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农村的孩子读书不容易,升学、考出来更不容易”。这是现实的无奈,城乡差距这条鸿沟依然横亘在教育的征程上,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农村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更多的优惠政策将会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可以上学,像马金兰这样走大山,看看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