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航:骑行在路上的“诗人”

刘远航:骑行在路上的“诗人”

 

刘远航,2010年高考新疆文科状元,高考629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

 

刘远航有两个家乡,出生在河南,在新疆成长。两个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个文笔细腻却又拥有无限勇气的他。从新疆的边陲小镇到北京的文学殿堂,刘远航不断成长的同时,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

 

乡村景象造就“小诗人”

刘远航在四年级的时候来到新疆读书,初来乍到的他极其内向。幸好这时他遇见了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在之后的日子里,老师经常开导他、鼓励他,让刘远航逐渐开朗起来,融入到同学们当中。最让刘远航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发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才华,每次刘远航写了周记或作文,老师都会把优秀的文章在全班诵读,这确实让刘远航信心大增。

刘远航在初中的时候开始尝试写诗,那时他的文笔还不是十分成熟,大部分的灵感是来源于看到的景象或事物就开始进行想象和联想。初一的他,有次走在回家的路上,天色已晚,树木在风中晃动,刘远航写这些树木“就像喝醉的鱼骨”,采访的时候刘远航笑着告诉我们,而那个走在放学路上的他就像小心翼翼的大花猫。不断地观察身边的景物、不断地写作,使刘远航的文笔增进不少,班级同学也给了他“诗人”的美誉。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刘远航也从读诗、写诗这件事上成长不少。他说诗歌教会他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一方面提高了他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观察事物的能力。仿佛通过诗歌,他能够观察事物、甚至进入那个能与他产生共鸣的事物。

来到北大,刘远航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先后加入了五四文学社和我们文学社。在五四文学社里,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诗歌;在我们文学社里大家一起研讨小说。刘远航告诉记者在这样的社团里会觉得很踏实,有很强烈的归属感。

 

在路上的骑行者

除了写诗,刘远航的另一大爱好是骑行。暑假期间,他曾与朋友一起从云南骑行到了西藏,第一次骑车的他颇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即使不太了解骑车的基本操作方法,也敢带着满腔热血开始旅程。中途会遇见不同的人和别样的风景,刘远航说那种和陌生人聊天的感觉好像短暂地突围出去,到别人的生活里转了一圈儿,然后回到现实中后会反照自己,从而更好地生活。他曾在西藏遇见一个让他印象深刻地小女孩儿,淳朴的小女孩不会说话,六岁的她还挂着鼻涕,一见到刘远航就向他扑过来,那种对陌生人的信任感让刘远航倍受感动。“她好像没有受到尘世的污染,像雪山的雪一样,特别纯洁。”刘远航说起这个小女孩儿的时候,嘴角挂着浅浅的笑。

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坎坷和磨难才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刘远航没有骑车的经验,在骑车过云南梅里雪山的过程中,山路崎岖,他一时没有控制好车把不小心跌倒导致跟腱断裂。到山下的小镇缝了针,休息一天后他继续前进,偏偏又遇到了下雨天,伤口溃烂了,医生叮嘱他要到医院去拆线,刘远航勇士一般地自己拆了线,然后每天用酒精消毒、再包扎好。这段完全独立自主的经历让刘远航成长很多,从拉萨回来,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拆卸组装自行车,同时他也能够把自己照顾得更加周全。后来他又独自从北京骑行到了秦皇岛,作为从小生活在亚欧大陆中心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海的浩瀚与迷人。

从乡村到城市,刘远航也许也曾迷惘过,但是他一直坚持地写做梦,一直坚持地真实与自然。这样的品质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更加打动我们,仿佛我们可以在他身上感受到那种从内心里迸发出来的勇气和力量。

刘远航的诗多半把景物描写的细致入微,也不免让我们了解到这个西北大男孩内心里温柔的一面。下面这首是刘远航的诗。


>>>夜航船

——读《埃涅阿斯纪》

翻开风暴和甲板,我在凌晨四点钟

目击整个城市的下降。在坍塌的塔尖

季节手持楔形盾牌,而梦的旋钮仍在想象新的猎物

 

从悬崖向下看,赫克托耳的尸首

被破碎的绳索捆绑,在距离的外部

绕城已三次,他带血的伤口如同远处的云

 

而我必须以整个夜晚赎买

以咖啡、钢笔和拉丁文词典,投掷于漫长的

碗筷之中。但通红的冷兵器,仍在撕咬他们坚硬的名字

 

大火之后,特洛伊仍在陷落

我背负着衰老的父亲,和整个城市的重量

走向这用时间腌制的海水。我翻开风暴

但只有盐块和洗洁精

 

在金属的船舷上,我被下弦月打湿

是谁手持空腹的羽毛,试图对抗空心镜片

而旋转木马仍在高耸的废墟中咏唱

这黑暗的进行曲

2012.